7月7日,在第八届国际硒与环境和人体健康会议开幕当天,一场聚焦富硒功能农业与食品产业发展的圆桌会议在滁州同期举行。本次会议汇聚了国内富硒领域的权威专家、核心天然富硒区地方政府决策者,以及来自全国的涉硒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代表,共同探讨富硒产业的发展状况、瓶颈挑战与未来路径。
本次圆桌会议由国家功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主办,联盟理事长尹雪斌教授进行视频致辞。在功能农业推广和联盟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富硒功能农业与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经联盟成员单位申请,联盟秘书处组织评审,本次会议有5个单位荣获“国家功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科技示范基地”。
专家学者围绕硒资源高效开发、富硒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功能性食品研发等核心方面,深度剖析了最新科研成果与成功案例,为产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创新升级提供了新思路。
会议中,来自安徽科技学院长三角功能农业国家功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李丹阳博士,围绕研究院发展方向、创新优势、创新成果等作了专题推介;苏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飞从科技创新如何助力富硒产业升级发展进行了汇报交流。
在经验分享环节,来自南京土壤所、江苏省硒生物工程中心、广西省农科院的专家介绍了以富硒为代表的功能农业的发展历程与进展;富硒产业先行者华信药业董事长朱慧秋和相关代表分享了硒元素在“北大富硒康”等保健食品、以及硒胶囊等含硒药品的应用情况、研发进展和未来展望;恩施、安康、石台、柏乡、洪洞等硒区代表从各自的硒资源、硒产业等发展情况,对富硒产业的问题和展望做了发言;山西晋中乡村振兴协会代表社会团体提议富硒产业要抱团发展、重视科普教育和产品渠道建设;全国人大代表刘茜跟与会代表分享了今年两会期间她提交的加快富硒功能农业国家平台、设立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衔接、富硒功能农业专业人才培育等议题被列入全国人大重点督办事项,并呼吁大家从科技、政府、产业等多角度共同推进富硒功能农业进入国家发展战略。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富硒产业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实践载体,也是农业转型升级与乡村振兴的特色引擎。科学开发硒资源,不仅能赋能功能农业、推动预防医学发展,更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实现多重效益叠加。
尽管成绩斐然,但富硒产业仍面临三大核心挑战:标准体系亟待健全,部分地区土壤硒含量差异显著,导致农产品硒含量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快速检测方法与国家标准;科技转化效能不足,当前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存在“两张皮”现象,产学研用创新链条尚未完全打通;市场认知存在缺口,消费者对硒元素的健康价值了解有限,市场接受度不足。
针对上述问题,苏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颖提出四点建议:强化科技驱动,深挖产业价值,加大硒元素与人体健康机理研究,聚焦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完善标准监管,筑牢产业根基,加快构建富硒产品认证体系,规范市场准入与质量管控;优化政策支持,激发发展活力,呼吁地方政府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在土地流转、资金补贴、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倾斜;深化开放合作,拓展发展格局,推动跨区域、跨行业资源共享,打造“富硒农业+健康文旅+精深加工”融合样板,联动医疗机构与健康管理机构,开展“硒与健康”科普行动。
富硒产业既是守护全民健康的“朝阳产业”,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惠民工程”。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富硒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各方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与会各方将携手并肩,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务实的行动,共同推动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健康中国、增进人民健康福祉贡献更大力量。
链 接
功能农业是由中国科学院赵其国院士于2008年在全球率先提出的农业新概念内容。其提出目的是在农业稳产、绿色、安全的基础上,通过育种、生物强化等手段,让农产品中与人体健康相关的成分的含量得到科学优化,推动解决居民膳食结构“过剩”与“缺乏”并存的问题,服务人们“吃出健康”的需求,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实现“人民增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愿景,因而是利国利民的好方向。功能农业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也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农业、地质、食品、医学、环境、机械等多个领域,可为这些领域提供研究新思路、发展新方向。为“智慧农业、生物农业、低碳农业、循环农业”等提供施展功夫的平台,助推“高技术”从“过程导向”转向“结果导向”,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价值产品,实现创新产出的正向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