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硒博会见证:一家“专精特新”企业的十七年硒业征程

第十届世界硒都(恩施)硒产品博览交易会刚刚落下帷幕,一场关于“硒”元素的产业实践在此间引发广泛关注。苏州硒谷科技团队从宁夏硒产业总经理陈冬的经验分享,到尧智生态环保科技刘广博士的硒快检设备推介,再到硒谷酒业富硒酱酒“柒玖源”的品鉴热潮,这些鲜活场景,清晰勾勒出功能农业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的产业全景。

微信截图_20251028154906

作为“专精特新”企业代表,苏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以十七年深耕,走出了一条以“硒”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之路,成为中国功能农业发展进程中极具代表性的生动样本。



创业序章:

从南极冰原到苏州沃土

故事的起点,并非繁华都市,而是遥远纯净的南极。1999年,公司董事长尹雪斌在参加中国第16次南极科考过程中,洞察到硒在极端环境下的解毒机制——这颗在南极冰盖中埋下的科研火种,最终在2008年的苏州独墅湖畔燃起创业之光。那年5月28日,尹雪斌带领一支博士团队组成的“科研先锋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创立了硒谷科技。没有盛大庆典,只有满屋的书籍、设备,与一道道灼热的目光。他们要让“硒”走出实验室,成为田野里实实在在的健康力量。

640


创业维艰,但基因决定路径。硒谷科技骨子里的“科研驱动”特质,让它迅速扎根。在中科大苏州研究院的沃土上,“硒与人体健康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工作站”相继落成,成为技术持续创新的“策源地”。2010年,沙钢集团等资本活水涌入,为这株科技幼苗注入了破土生长的关键力量。更具远见的是,创业第二年,他们便主动搭建国际舞台——牵头举办“首届国际硒与环境和人体健康会议”,筹建国际硒研究学会,为日后在全球硒领域发出中国声音,埋下了扎实的伏笔。



产业征程:

从专利高地到全国版图

积蓄了足够的技术能量后,硒谷科技驶入了“科研—标准—产业”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快车道。

创新,是刻在企业命脉里的关键词。 近300项国际与国家发明专利申请,不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为中国富硒产业筑起的技术护城河。2024年,两款自主研发的硒快检设备FAST-100和FAST-1000问世,如同为产业装上了“快速感知的神经”。其中FAST-1000能在200秒内通过0.3克头发完成人体硒含量检测,将曾经的科幻场景变为现实。

640

标准,是他们为行业书写的“通用语言”。 从牵头起草《土壤硒含量等级》国家标准,到主导《富硒农产品》行业标准的修订,硒谷科技逐步掌握了产业的定义权与话语权,引导整个领域告别无序生长,驶向规范发展的新航道。

640

布局,是一张从华东铺向全国的产业网络。 在安徽、贵州、宁夏等地,硒谷科技的子公司因地制宜通过“政府+龙头企业+科技公司”等模式打响富硒产业战役:贵州的产业平台、宁夏的获奖富硒枸杞项目,都是科技落地的生动注脚。通过这些科技协作网络和产业服务平台,他们已将富硒产业的火种撒向全国近20个省市,使其成为乡村振兴中一股蓬勃的科技力量。

640


未来图景:

从中国实践到全球共享

站在新起点,硒谷科技怀揣着一个更广阔的梦想——让“硒”这把健康钥匙,开启通往世界的大门。每两年一届的国际硒会议,已成为行业的“全球会客厅”,在这里,中国智慧与世界深度对话。

产业的画卷正越绘越广。在国内,硒谷科技通过“1+3”服务体系,担当各地的“富硒产业规划师”“富硒产业施工队”,为地方政府提供富硒功能农业产业咨询、标准制定、快速检测、品牌打造等一体化的综合解决方案,为农业种植、养殖、食品加工及销售企业提供富硒种植农产品开发、富硒养殖产品开发、富硒食品开发及富硒功能食品定制的一站式服务。他们更希望将经过实践检验的中国技术、中国标准带向全球,让功能农业的“中国方案”如种子般飘洋过海,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

携手伙伴,共建富硒“朋友圈”。 硒谷科技正在做一件更有价值的事——他们联合高校,把博士后工作站打造成“人才摇篮”,滋养一批批专业人才;他们引入战略投资,为企业注入“金融活水”;他们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让每个环节都能受益,为“健康中国”打造出一个扎实的产业样板。

十七年,足以让一个婴儿长大成人,也足以让一家企业从实验室走向广阔天地。回望这段征程,硒谷科技一如勤恳的“播种者”:将来自南极的科学种子,精心播撒在祖国各地的沃土中,如今已在全国开花结果。他们的故事印证:科技未必高高在上,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科研成果化作农民增收的渠道、百姓餐桌上的健康,才是最有温度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