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6日,以“发展功能农业与食品 培育未来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第三届全国功能农业与食品产业发展大会在位于中国农科城的陕西杨凌政务大厦圆楼报告厅隆重举行。本次大会由国家功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国家功能主食科技创新联盟、国际硒研究学会、陕西省食品协会、陕西省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科技学院、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和转化推广局多家权威机构联合主办,汇聚了来自政府主管部门、科研院所、代表性地方政府及行业龙头企业的近300位代表,共同见证了一场关于未来农业与食品发展的思想盛宴。

大会立足于功能农业从科技创新迈向产业规模化、市场大众化的关键节点,首次系统性地从功能化、智慧化、标准化三大维度,深入诠释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清晰地勾勒出功能农业如何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最终让富含营养健康价值的功能米、面、蛋等日常食品,稳步走上亿万百姓的餐桌。
功能化: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出健康”的膳食革命
功能农业,这一由中国科学院赵其国院士于2008年提出的农业新方向,被誉为继高产农业、绿色农业之后的第三个农业发展阶段。它不再仅仅追求产量的提升和外观的完美,而是转向对农产品内在营养品质的精准设计与提升,其核心使命是回答“农民未来种什么、人民未来吃什么”的时代之问。
在大会的权威发布环节,国家功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正式发布了《2025中国功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报告指出,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功能农业已成功实现了“从0到1”的科技突破,目前正处在“从1到100”的产业发展新阶段。“精准营养、以食代药”的理念,正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产品,融入国民的日常生活。
“我们今天谈论的功能农业,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已经体现在一碗米饭、一个馒头、一枚鸡蛋之中。”大会主旨报告嘉宾、国家功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安徽科技学院长三角功能农业(食品)研究院院长尹雪斌教授指出。他在题为《发展功能农业与食品 培育未来新质生产力》的报告中强调,产业未来的生命力在于其普惠性和日常性。

在科技成果展示区,来自不同地区的企业带来了他们的明星产品:富含天然硒、锌等微量元素,口感香糯的功能大米;以特色品种小麦为原料、富含膳食纤维和特定氨基酸的功能面粉及其制成的面条、馒头;以及通过生物强化技术,生产出的富含ω-3脂肪酸、叶黄素或硒元素的功能性鸡蛋。这些产品外观与普通食品无异,但其内在营养价值却得到了显著提升,完美诠释了“于日常中见健康”的产业发展趋势。
安徽科技学院食品工程学院杜传来院长在专题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日常食品功能化的技术路径与市场前景。他表示:“将大众熟悉的米、面、油、蛋、奶等基础农产品作为功能化载体,最容易被消费者接受,也最能快速产生规模效益。我们的研发重点,正是如何在不改变甚至提升其风味与口感的前提下,实现营养素的精准、稳定富集。”
智慧化:与中国电信共建示范基地,勾勒“数智”农业新范式
如果说功能化定义了农业的未来方向,那么智慧化则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强大工具引擎。本次大会的一个突出亮点,是首次详细披露了与通信行业巨头中国电信合作共建的“智慧功能农业示范基地”的规划与初步成果—该基地选址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汪郢村,标志着功能农业正式迈入AI深度赋能时代。
据尹雪斌介绍,该示范基地深度融合了5G通信、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及区块链技术。通过在农田部署高清摄像头、土壤传感器、无人机、气象站等智能设备,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的数据采集网络。
“在这个示范基地里,我们能够实现对土壤养分、水分、作物长势的实时精准监测。系统会根据数据模型,自动判断何时需要补充何种营养元素,并通过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进行精准施用,确保功能农产品营养品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未来,功能农业智慧化的触角将进一步从种植延伸至加工、仓储、物流乃至销售的全产业链。例如,在安徽省凤宝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的功能面粉的加工过程中,智能生产线可以根据原料的营养成分数据动态调整工艺参数,以精准调控硒元素含量和GI值;在苏北合作伙伴的产线上每一盒功能鸡蛋都贴有独一无二的二维码,消费者扫描后即可追溯到这枚蛋的母鸡饲养环境、饲料配方、营养检测报告等全流程信息。
这种基于中国电信强大网络与算力支持的智慧功能农业模式,不仅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更重要的是,它为解决功能农业长期面临的“营养品质不稳定”、“信任难建立”等痛点提供了技术方案,为产业的标准化和规模化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
标准化:构建国家行业标准与多级技术体系,筑牢产业发展基石
一个新兴产业若想行稳致远,必须拥有统一、科学、权威的“通用语言”——这就是标准。本次大会形成了强烈共识:加快构建功能农业国家行业标准与多级标准化技术体系,已成为当前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紧迫任务。
多位院士专家在发言中呼吁,标准是连接科技创新与市场应用的桥梁,是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目前,我国功能农业领域虽然在部分品类上已形成一些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但亟需在更广层面进行统一和规范。
尹雪斌教授在报告中系统提出了构建“国家—行业—团体—企业”四级功能农业标准技术体系的构想。他指出:“标准化是功能农业实现从1到100跨越的‘高速公路’。我们需要在几个关键方面重点发力:一是功能农产品的营养品质标准,明确各种营养素的富集水平与检测方法;二是生产技术规程,规范从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到采收加工的全过程;三是标签标识与溯源标准,确保信息透明可信。”
大会期间,国家功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国家功能主食科技创新联盟等机构透露,正在积极协同各方力量,推动功能主食及其制品等大宗消费产品的行业标准立项工作。这些标准将明确产品中核心功能成分的最低含量要求、安全性指标、生产规范以及相应的检测认证规则,为市场提供清晰的准入门槛。
标准化建设也得到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界的积极响应。来自陕西省安康市等功能农业重点发展区域的代表表示,将率先在地方层面探索和实践相关标准,为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制定提供“地方经验”。一些领军企业则已经开始建立严于行业标准的企业内控体系,从源头保障产品品质。
凝聚共识,共创未来:一场大会引领一个产业
除了深入探讨三大趋势,本次大会还设置了丰富的议程。在成果推介环节,除了重磅的产业发展报告,陕西省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长三角功能农业(食品)研究院等机构还专题推介了其在功能农产品研发与产业化方面的最新成果。

在科技报告环节,来自北京工商大学的刘新旗院士、山东农业大学的田纪春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地方病研究所的熊咏民教授、安徽科技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杜传来院长以及尖坚简科技的刘有才总经理等专家学者与企业领袖,分别从蛋白肽工程、功能谷物育种、硒与人体健康、食品加工技术、市场创新等不同角度,分享了前沿见解,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智力支持。
在地区与企业推介环节,山西省晋中市、贵州省凤冈县、陕西省留坝县等多个功能农业示范地区,湖北省石花酿酒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周原功能农业(食品)科学研究有限公司等代表企业分享了他们在推动功能农业落地、打造区域品牌、开拓消费市场方面的成功案例与实践经验,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10月27日,部分参会嘉宾还实地观摩了杨凌农高会,并考察了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上合组织现代农业交流中心、种子产业园等标志性平台,亲身感受了现代农业科技,特别是智慧农业与生物技术给功能农业发展带来的无限可能。
本届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全面展示了中国功能农业与食品产业在科技研发、产业实践和市场开拓上的最新成就,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通过聚焦功能化、智慧化、标准化三大核心驱动力,为产业的未来发展规划了清晰的路径图。当功能米、面、蛋不再是橱窗里的展品,而是通过智慧化的生产、标准化的保障,成为百姓餐桌上的日常选择时,一场深刻的农业与食品变革正悄然到来。未来已来,功能农业正在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营养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书写崭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