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阳泉日报”(ID:sxyqrb),原文发布于2025年11月24日。
冬日的盂县秀水镇北关村,温室大棚里绿意盎然。工人穿梭其中,有的细心打理草莓枝蔓,有的将趁鲜采收的蔬菜搬上空中轨道运输机。智能监控屏上实时显示着温湿度、风力、风向等信息。刚摘下的西红柿、芹菜、黄瓜还带着晨露,就被装箱发往商超。
这幅生机勃勃的农事生产图景,正是“十四五”时期我市“特”“优”农业蓬勃发展的缩影。5年来,我市锚定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向“特”而行,以“优”致远,在全产业链升级、质量品牌塑造、科技创新赋能的赛道上持续发力,孕育出优质多样的特色农产品,让传统农业产业“开出新花”,让乡村沃野焕发新活力,交出了现代农业的亮眼答卷。
“十四五”以来,全市一产增加值从2020年的10.5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17.3亿元,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增至37家,“阳泉硒品”成为全省“特”“优”农业新IP。
聚焦全产业链提升
激活“特”“优”农业效益引擎
“以前种玉米,赶上好年景一亩地也就挣一千来块钱;现在种富硒谷子,亩均效益是原先的两三倍。”平定县东回镇前黄安村农户穆转明的话,道出了发展“特”“优”农业带来的实惠。“十四五”时期,我市打破传统农业“种得出、卖不好、赚不多”的困境,沿着“田间—车间—餐桌”的路径,把产业链条拉得更长、做得更精,让“特”“优”农产品的产值一路攀升。
2021年,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我市要实施开放格局重塑战略,“发挥我市土壤富硒优势,发展特色精品农业,打造保障京津冀绿色优质农产品的供应节点”,为我们抓好“特”“优”农业、推动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方向。
瞄准土壤富硒、有机旱作、优质杂粮等找突破口,我市加速推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确定并实现“1+10+100”富硒农业产业发展目标;推动富硒产业主要指标实现“五个翻番”;加快搭建“研究院+生产地+产业园+展销端”全产业链发展架构;聚焦科技、标准、品牌、主体、服务,力求实现“五个提升”……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我市富硒产业的突出短板被逐步补齐,产业基础更加夯实,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到2024年底,全市培育富硒产业经营主体超300个,打造富硒产业基地规模超10万亩,通过认证的富硒产品超150个,富硒产业产值增至10亿元。
在生产端提高标准化水平,是“特”“优”农产品品质的第一道保障。我市积极推进粮油类作物种植全程机械化、农产品初加工提质增效、智慧农机社会化服务区域中心建设等,打造盂县有机杂粮、郊区精品水果、平定富硒谷子(红薯)等种植示范区,实施10个市级有机旱作示范点创建提升工程。平定县东回镇西峪掌村玉露香梨种植基地坚持“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采收”的管理模式,植保无人机、多功能田园管理机、果园自动弥雾系统、转运无人机等成了干活的“主力”,农户干活轻省了,玉露香梨的产量和优品率还有保证。今年,基地玉露香梨产量突破25万公斤,销售额近250万元。

加工端的精深化,让农产品“变身”增值。“鲜西红柿一斤卖2块钱,做成饮料1瓶能卖8块钱。”平定县岔口乡甘泉井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付芸秀算起账来格外开心。村里的西红柿汁加工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连轴转,新鲜西红柿经清洗、脱皮、打浆、杀菌,变成酸甜可口的饮料,附加值大大提高。不光是蔬菜,粮食也被玩出了新花样。山西绿德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富硒面粉,佐以芝麻、食用盐、花椒叶、红枣等配料,生产出红枣、荞麦、黑麦、花椒味等多种口味的压饼,成为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休闲零食。对于这类主体,我市持续加大扶持力度,让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步摆脱“低价竞争”的命运。截至目前,我市培育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7家、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55家。

流通端的多元化,解决了“好货难卖”的心病。我市依托各类展会平台,让“特”“优”农产品直接“见客户”。线上亦是热闹,抖音、淘宝直播间里,主播带着网友“云逛”富硒基地,“九州香”牌小米、“晋阳府”牌陈醋、西南舁苹果等常常“爆单”。山西绿野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曹东峰感慨:“俺们的‘点八’核桃露以前愁卖,现在愁不够卖。”
聚焦质量品牌
擦亮农产品“金字招牌”
“买富硒月饼,就认‘阳泉硒品’的标!”前不久,在位于北京市的“京食臻品”特色产品销售展示厅,一位北京市民拿起一包“千千晨晨”牌月饼,看完配料表信息,果断放进购物车。

近几年,这样的场景并不鲜见。“十四五”时期,我市把质量和品牌当作“两把钥匙”,打开了市场的大门,让不少“特”“优”农产品从“默默无闻”变得“家喻户晓”。
质量管控是底线,更是底气。我市市、县、乡、村四级农产品质量监管网进一步织密织牢;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聚焦重点农时、重点区域、重点市场、重点主体、重点品种,将主题各异的活动贯穿全年;执法和服务有机融合,每批“特”“优”农产品都要“过筛子”,真正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区域公用品牌是“合力”,能攥紧“拳头”打市场。以前,我市的“特”“优”农产品“各自为战”,整体影响力提升困难。“十四五”时期,我市大力整合资源,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自愿、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精心打造“阳泉硒品”市级区域公用品牌。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鹏程说,“阳泉硒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发布,填补了我市区域公用品牌的空白。随后,我市展开强有力的品牌宣传攻势,通过平台建设、组织创新、商标注册、文化挖掘等方式,加快构建“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的“1+N”富硒产业品牌体系。与此同时,市海磊物流有限公司仓储物流园、市富硒农产品展销中心、平定县特优产业(谷子)数智农业运营中心等陆续投入使用,为全市富硒农产品加速“出圈”“变现”搭建了平台。

“特”“优”农产品要“出圈”, 品牌宣传需“全面出击”。我市一边加大广告投放、对外宣介力度,一边借助抖音直播间、文旅活动、各类博览会等契机将“阳泉硒品”品牌“亮牌”行动引向深入。10月31日,一场联结产地与市场、凝聚信任与期盼的“阳泉硒品”品牌推介暨产销对接会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举办。这既是我市富硒农业产业在品质赛道深耕后的自信“亮相”,又是向京津冀市场递出的又一张诚意满满的“阳泉名片”。我市17家企业的富硒农产品,吸引了不少来自京津冀地区的商超和电商平台负责人、商会代表等。活动中,阳泉市富硒产业协会与北京功德福餐饮有限公司、每日健康客户端—健康严选、北京泰州企业商会、北京池州企业商会等6家单位签约,为我市更多富硒“好物”抢占京津冀市场搭建了“快车道”,更铺展开一幅乡村振兴与城市消费“双向奔赴”的生动图景。
聚焦科技创新
为“特”“优”农业赋智赋能
“旱地能养鱼还能种菜?咱以前可不敢想!”近日,山西鼎鑫缘农业专业合作社鱼菜共生基地里,村民围着水池啧啧称奇。3个高密度养鱼大棚里,罗非鱼、加州鲈鱼、马口鱼、武昌鱼等多个品种的鱼欢快游弋。养鱼废水经过三层滤网层层净化,最终流向蔬菜种植大棚,成为灌溉蔬菜的天然有机肥。“用养鱼水浇地,蔬菜大棚里的绿叶菜长得不赖。”合作社工人王守贵介绍。这样的种养循环模式,离不开“十四五”时期我市为农业注入的“科技基因”。
产学研合作,破解了技术“卡脖子”难题。我市牵手山西农业大学、苏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山西农业大学阳泉富硒产业研究院、浙江理工大学等,加快“特”“优”农业技术科研攻关步伐。富硒作物标准化生产、分级化认证、系列化开发及特异种质资源繁育等试验陆续展开;参与土壤中硒含量等级、富硒谷物及农产品中5种硒元素形态的测定方法等国家级标准制定;与山西农业大学合作制定富硒醋、富硒酒、富硒蜂蜜等生产标准;支持山西东大土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加快富硒肥料、富硒土壤调理剂等前沿产品研发……一项项工作稳步推进,让“特”“优”农产品种植、加工、储藏等多环节的关键技术被逐一更新。

先进机具和技术“落地”,让农活变得“更聪明”。我市不断推进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物联网、大数据、手机等成为“新农具”。平定县娘子关镇城西村的麦田里,搭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联合收割机,成为收割小麦的“实力担当”;阳泉天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鸡舍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都由系统自动感应、调节,新鲜的鸡蛋落在传输带上能直达收储车间,管好10万只蛋鸡只需1名工人;在郊区西南舁乡富硒苹果种植基地,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风吸式太阳能杀虫灯、智能迷向散发器等绿色防控设备,不仅使病虫害防治的范围扩大了、化学农药的用量减少了,而且让苹果亩产更高、口感更好。

人才引育,为“特”“优”农业注入“智慧基因”。“十四五”时期,我市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促进生产技术技能、产业发展能力、农民素质素养协同提升的思路,扎实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训。专业生产型、经营管理型、技能服务型、乡村治理型、社会服务型等高素质农民队伍持续壮大。市农业农村局农村社会事务促进科科长宁春宝介绍,近几年,我市的高素质农民培训一直围绕农业农村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展开,从有机旱作农业到设施农业,从普及绿色种养知识到指导科学施肥用药,从品种选择到农艺农机配套,只要是农民需要的,培训班就精准开设。更让人欣喜的是,在高素质农民的带领下,学技术、用技术成为乡村新风尚,乡村振兴的后劲更足了。
五年耕耘,五年收获。“十四五”时期,我市“特”“优”农业从产业链到品牌,从科技到人才,实现了全方位升级。站在“十五五”的新起点,我市将继续深耕“特”“优”赛道,让更多乡村因产业而兴,让更多农民因产业而富,绘就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新画卷。